海龟

Chelonia mydas   Linnaeus
   

  27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椎盾5枚;肋盾4对,第一对不与颈盾切接;喉盾前有单枚间喉盾;背、腹甲间有一系列下缘盾。前额鳞1对;吻部短圆,上颚前端不成钩曲。四肢桨状,每肢内侧各具1爪。
形态描述 依据海南1雄2雌2幼,共5号标本描述:大型海产龟。雄性背甲长840毫米,雌性460毫米。吻部短圆,上颚前端不呈钩曲,其角质的内表面有两条垂直的角嵴;下颚略向上钩曲,颚缘具强锯齿,咀嚼面有一由短的尖齿突连接而成的中嵴。头背具对称大鳞片,前额鳞1对。背甲呈心形,盾片平铺镶嵌排列;颈盾短而宽,与相邻缘盾并列;椎盾5枚,第一枚呈扇形,第二至第四枚呈六边形,第五枚呈梯形;肋盾4对,第一对肋盾不与颈盾相接;每侧有缘盾11枚。腹甲平坦,前、后缘圆弧形,前部有1枚三角形的间喉盾,其它各盾片均沿腹中线整齐对称紧密排列;腹盾缝><股盾缝>肛盾缝><喉盾缝>胸盾缝>肱盾缝>喉间盾。每侧有4枚下缘盾;腋,胯部各具若干枚小盾片。四肢桨状,覆以大鳞;前肢长于后肢,内侧各具1爪,雄性前肢的爪强大而弯曲成钩状。尾短,雄性尾长,SMNH81B0032号标本尾长达310毫米,为其甲长的1/3。
生活时背甲橄榄绿色或棕褐色,杂有黄白色的放射纹。腹甲黄色。头及四肢棕褐色。
SMNH785007号标本,系刚孵化的幼龟,背甲棕黑色,具3棱,脊棱明显,其色较浅,侧棱较弱。腹甲黄白色,两腹侧各具一条明显的纵棱;脐孔位于腹盾和股盾间缝的中央部。

大小

雄性背甲长840毫米,雌性460毫米。

生物学

生活习性 终身生活于海洋中。以鱼类、头足纲、甲壳纲动物及海藻为食。4—10月为繁殖季节,雌、雄海龟常在礁盘或沿岸水域交配,交尾时间长达3—4小时,交配后雌龟于晚间爬上岸边沙滩掘坑产卵,先以前肢挖一深度与体高相当的大坑,伏于坑内,再藉后肢交替动作挖一口径20厘米、深50厘米左右的“卵坑”,产卵于坑内,产卵一般在夜晚10时至翌晨3时进行,卵产毕后,将卵坑用沙覆盖后离滩返海。每年可产卵2—3次,每产91—157枚,多可达238枚。卵白色,圆球形,卵壳革质而韧软,卵径35—58毫米。孵化期30一90天,通常45—60天,幼龟自出壳即爬归海水中生活。我国广东省惠东、海南的西沙群岛沿岸均为海龟产卵繁殖地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终身生活于海洋中。以鱼类、头足纲、甲壳纲动物及海藻为食。4—10月为繁殖季节,雌、雄海龟常在礁盘或沿岸水域交配,交尾时间长达3—4小时,交配后雌龟于晚间爬上岸边沙滩掘坑产卵,先以前肢挖一深度与体高相当的大坑,伏于坑内,再藉后肢交替动作挖一口径20厘米、深50厘米左右的“卵坑”,产卵于坑内,产卵一般在夜晚10时至翌晨3时进行,卵产毕后,将卵坑用沙覆盖后离滩返海。每年可产卵2—3次,每产91—157枚,多可达238枚。卵白色,圆球形,卵壳革质而韧软,卵径35—58毫米。孵化期30一90天,通常45—60天,幼龟自出壳即爬归海水中生活。我国广东省惠东、海南的西沙群岛沿岸均为海龟产卵繁殖地。

繁殖特征

4—10月为繁殖季节,雌、雄海龟常在礁盘或沿岸水域交配,交尾时间长达3—4小时.

国内分布

北起山东,南至北部湾海域

分类讨论

附记 本种一般分为2个亚种,即大西洋亚种(Chelonia mydas mydas)及太平洋亚种(Chelonia mydas agassizi),前者龟背呈暗褐色,壳缘在后肢背面锯齿不明显;后者龟背绿色或浅褐色,壳缘在后肢背面锯齿常明显。我国沿海海域分布者属太平洋亚种。

其它信息

80-82